首页徽商动态社会热点

党报评论创新的实践与探索

2009-12-06 19:05:32 作者:admin 来源: 浏览次数:0

当前,媒体评论非常活跃。报纸评论专栏,网站评论板块、论坛、博客等,各种评论观点层出不穷。面对传播格局的新变化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党报评论“领军”的任务更重、责任更大。从主流媒体评论的影响力看,党报评论还存在针对性、时效性、贴近性不强的问题。有些评论不贴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需、所虑,常流于一般化和空泛;有的抓不住社会生活中的关注点,在舆论引导上常常迟一步、慢半拍;有的脱离实际、脱离群众、讲空话大话套话多,故作高深等。要更有效发挥评论引导舆论作用,必须正视、解决这些问题,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安徽日报》在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考察《人民日报》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中,把党报评论改进创新放在突出位置,增强评论数量、提升评论质量,新辟时评专版,增设评论专栏,打造评论品牌。在强化权威性、指导性的同时,进一步凸现党报评论的时效性、针对性和可读性,增强党报评论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在党报评论创新上做出了积极的实践与探索。

  一、转变观念,做到“站得高、跟得紧、贴得近”

  党报评论关键是要把权威性、指导性和亲和力、吸引力“有机结合”,少一些“必须要”“一定要”,强调针对性、说服力,平等谈心、以理服人,树立“大评论”理念。无论高端声音、重大时政,还是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宏观微观问题,都应纳入党报评论的范围。善于运用评论武器,分析和解读各类新闻,“敢说话、快说话、会说话、说准话”,做到“既站得高,也跟得紧、更贴得近”。

  一要“站得高”,做深做精高端评论。要引导好读者,首先自身要把握得准、理解得深,才能做到深入浅出、“留住眼球”。《安徽日报》专门抽调政治强、业务精的人员组成写作班子,打造“宛保平”“江石岩”署名高端评论,撰写有思想深度和引领力度的评论文章。去年刊发的《大力提升精神状态,推动又好又快发展》和近期推出的《坚定信心咬定目标千方百计保企业增长》等,针对干部队伍中存在的思想倾向和发展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深刻分析面临的复杂而又多变的形势,系统深刻阐述了省委重大决策的思想内涵,指出要推动又好又快发展,必须保持良好精神状态,坚定信心,咬定目标,千方百计把发展的势头保持好、巩固好、发展好。文章不仅具有思想高度,关键是问题抓得准、时机抢得准,有的放矢、分析透彻。

  二要“跟得紧”,做大做强热点评论。当前信息传递结构不仅快捷化而且“解析化”,一个新闻事件发生后,出现各种看法观点立即形成并迅速产生影响的新情况,党报不仅要敢发“第一声”,在评论上也要抢发“第一论”,旗帜鲜明阐明观点。做到“跟得紧”,就是对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要敢于出声、善于出声、智于出声。及时引导舆论,抢占制高点。“做大”就是要增强评论在版面中的分量,《安徽日报》现在已形成各版都有评论栏目的格局,头版有“徽风”“江淮时评”;经济周刊有“时评”“财经走笔”“市场漫话”,去年发稿达120余篇;社会周刊的“安正平专栏”,去年刊发69篇文章;焦点版的“新闻热评”去年发稿近百篇;社情民意版的“万报春”时评、文艺版的“文艺评论”“振钟”等。“做强”就是要强化四个特点:一是注重时效性,及时发声。注重与本报刊发的新闻联动。二是注重针对性,有效发声。由单一事件发散开,挖掘新闻事件背后的深层次问题。三是注重监督性,有用发声。对服务质量、教育收费、医疗服务等百姓关注领域的不合理现象及时提出批评与监督。四是注重互动性,有力发声。重要评论都与“中安在线”网站开展报网互动,通过“网友留言板”“手机报互动园地”引导网友热议,对网友提出的观点和意见加以整理,选登刊发。

  三要“贴得近”,做巧做活时评短论。做巧做活时评短论,一方面要增强渗透力,扩大覆盖面。要渗透到百姓民生的各个方面,参与到民众关注的“平凡琐事”中,让多样性观点及时交汇,从而将相关评论做得活泼生动;另一方面,要注重时评短论的“情感性”“人性化”。评论要写得“通情达理”、情理兼具、以情动人,努力形成情和理的双通道传播,增强评论的感染力。形式上要不拘一格,百花齐放,随笔式、杂文式、点评式、复合式、组合式、对话式等等,向读者靠近,向基层贴紧。

  二、打造品牌,做到“气势大、切口小、风格活”

  面对以新媒体为平台,各类观点相互碰撞、令人眼花缭乱的状况,党报评论亟待树立品牌意识,要尽快拿出能够“吸引人、抓住人、感染人、启迪人”的品牌评论,真正让党报评论发挥引领主流社会价值评判的“领军”作用。

  一是彰显磅礴大气。使品牌评论既给人有“成竹在胸”的稳重厚实感,又给人以“高瞻远瞩”的精神振奋感。这一点,《安徽日报》首先体现在重点评论品牌“宛保平”“江石岩”署名文章上。为打造好这两个品牌,坚持严把选题关,注重从新视角、以新形式阐释重大主题,文风上力求逻辑严谨、一气呵成,彰显党报大气风范。又如焦点新闻版的“新闻热评”专栏,虽然评论的对象涉及广泛,但始终突出分析的宽度与深度,针对读者关注的热点问题,分析具有前瞻性,体现出言论的民生情怀和现实意义。

  二是突出以小见大。经济周刊的言论都是“豆腐块”式的专栏。特色是篇幅较短,切口较小,文字精练,以小见大,微言大意。其形式也是灵活多样,内容涉及面广泛。及时跟进经济热点话题。《农民工养老保险期待“通存通兑”》《公共服务业能否多点民生情怀》《宾馆中午12时结账并非不可打破》等一系列评论,选题上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写法上注重调查,力忌空泛议论,增强了言论的贴近性和亲和力,受到广泛好评。“徽风”专栏是重点打造的短小精悍评论品牌。去年头版推出的“‘精神状态’系列谈”6篇文章,立足省情,见微知著,起到了凝心聚力、奋发有为、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精神的目的。省委主要负责同志批示评价:“精神状态系列谈谈出了精神,有特点,效果好,活力强,是创造”。

  三是力求生动活泼。如果说“江淮时评”“徽风”等注重满足高端读者,“时评广角”专版就是关注民生,瞄准广大普通读者。“时评广角”的创新之处不仅在于文笔犀利、风格泼辣,更在于突出从不同视角、不同方面看问题,比如“各抒己见”栏目的《铭记青年节内涵》《守住耕地红线》《莫把“下乡”当“串门”》等,就是针对一个事件,刊登不同观点,形成不同想法的交锋与碰撞,营造出交流中存有争议的言论环境,而增强言论的广度与深度。“群言群策”用简明、独到寥寥数语评价新闻事件。点滴创新综合在一起,使得“时评广角”呈现出活泼生动的特征,影响力逐渐扩大,许多稿件常被各大网站转载。

  三、改进文风,做到选题准、形式新、队伍强

  一是围绕中心抓选题。一要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重大决策、重要活动,及时刊发工作指导性的评论。二要针对社会的焦点、热点、难点问题主动设置议题。之所以强调主动设置议题,就是要强化、放大议题设置的功能和作用,进一步体现党报评论的引导作用。《安徽日报》评论之所以能够吸引读者并产生较大影响,就在于注重研判大趋势,分析读者思想心理状况,捕捉社会热点,超前形成选题,择机推出话题。三要挖掘新闻事实或社会现象的深层原因、内涵和影响,激浊扬清,点出问题本质,及时引领舆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安徽日报》围绕“大主题”,精心组织了《暖心与信心》《冬眠与冬泳》《“看得很重”与“看得很难”》等6篇“寓理于事,深入浅出”的评论,观点新、角度新、思辨新、语言新、文风新。

  二是改进文风创形式。评论的形式要更加丰富多彩,技法要更加新颖灵巧,语言也要更加简洁美感,多采用来自群众的“口语化”语言,使文风更朴实、更鲜活。言简意赅、意味深长,言之有物、读之有益,言人之未言、言人之欲言。对于党和人民深恶痛绝的腐败现象,必须敢于监督,针砭时弊,毫不留情;对于与群众利益密切关联的单位和部门,党报不能担心“碰不得,惹麻烦”,评论起来轻飘飘、隔靴搔痒,应该立场鲜明,一针见血、酣畅淋漓地表明态度;为百姓排忧解难,勇于批评社会生活中的不和谐现象。在把握好导向的前提下,想方设法把党报评论建成一个公众化的言论社区,为读者畅言提供平台,及时反映群众的诉求与呼声。《安徽日报》的《“购房补贴”的政策效益》《幼教质量同样需要标准》以及关于银行服务质量、短信诈骗等监督性文章都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三是完善机制建队伍。一名优秀的党报评论员,既应是“多面手”和“杂家”,更应是出色的社会观察家和具备较高新闻素质的人。首先要具备政治家的眼光,较强的政治敏感和新闻敏感,视野开阔,胸有全局,及时准确抓住党和政府高度关注、广大群众普遍关心的重大主题,发出响亮的声音;其次要具备理论家的头脑。第三还应具备杂家的“全才”能力和较强的新闻业务素质。在夯实基础、锻炼队伍方面,《安徽日报》注重创新工作机制,注重评论人才的培养与成长。首先是建立健全评论文章的考核评价体系。做到公平、公正地甄别精品,奖励社会效果良好的优秀评论文章和作者。第二是加强评论工作的业务交流学习,采取多种方式培训评论员。第三是着力培养社外言论作者队伍,目前这支队伍已近百人,大都是身处基层一线的言论写手,特点就是“说话针对性强”。同时,还加强与省内外学术界的联系,邀请专家学者撰写专业性较强的评论文章;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每年定期召开社外评论作者座谈会。

  创新党报评论是适应传媒业深刻变革的客观要求,更是增强党报舆论引导能力的重要任务。要以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在创新党报评论上有所思、有所求、有所为,在探索中实践,在实践中探索,努力在提高党报舆论引导力上有新突破、有新成效。(作者是安徽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