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徽商动态社会热点

清徐县荣获“中国金融生态县(市)区”殊荣

2009-12-06 19:03:22 作者:admin 来源: 浏览次数:0

11月28日,由中国金融网联合中国金融研究院共同主办的“第四届中国金融市长年会暨中国金融生态城市发展年会”在北京举行。顺应中国宏观经济走势和社会热点,本届年会主题定为“资本活市与城市产业升级”。众多专家学者齐聚纵论中国在此轮经济危机中将要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记者获悉,在“第四届中国金融市长年会暨中国金融生态城市发展年会”上传来喜讯,清徐县荣获"中国金融生态县(市)区"殊荣。

  服务“三农”经济  助推科学发展 努力在山西省率先实现城乡金融一体化

  近年来,清徐县围绕打造“文化名城、醋都葡乡”和汾河高效观光农业区,建设山水园林生态宜居县,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四个目标定位,突出城镇化主战略,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推进城乡金融一体化,经济社会迈上了又好又快的发展轨道。目前,全县金融机构(准金融机构)总数达到40余个。信贷投放连创历史新高。

  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一、清徐县域基本情况

  清徐位于山西省中部,是省城太原与晋中榆次同城化发展的腹地。全县国土面积609平方公里,辖4镇5乡1个街道办事处、192个行政村、6个社区居委会,常住人口34万。

  ——清徐是文化名城。清徐是全国最早的建制县之一,《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先生的故里。隋开皇十六年置清源县,金大定年间置徐沟县。1952年两县合并,取字首定名清徐。清徐拥有老陈醋传统酿造工艺、徐沟背铁棍、清徐砖雕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狐突庙、清源文庙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清徐是中国醋都。“自古酿醋数山西,追根溯源在清徐”。清徐是山西老陈醋的正宗发源地,酿造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尧舜时期。清徐老陈醋以清香浓郁、绵酸醇厚的独特品质,位列全国四大名醋之首。目前,已形成七大系列200余个品种,年产量30余万吨,占全国食醋产量的10%。

  ——清徐是中国葡乡。民间流传“清徐有葡萄,相传自汉朝”。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带回了葡萄藤条,我县西边山一带成为全国最早栽培葡萄的地区。自唐以来,清徐葡萄一直是皇家贡品。50年代,与新疆吐鲁番、河北宣化、安徽萧县并称全国四大葡萄名产地。目前,全县葡萄种植面积6万亩,主要有龙眼、马奶、巨峰等130余个品种。

  ——清徐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清徐的民间文艺源于秦汉百戏,发展于隋唐,盛行于宋元。清徐拥有老陈醋传统酿造工艺、徐沟背铁棍、清徐砖雕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背铁棍艺术被誉为“空中舞蹈、流动杂技、无言戏剧”。清徐的架火艺术、砖雕艺术、剪纸艺术、彩门楼等在全省久负盛名。

  ——清徐是晋商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清徐是祁太平和清太徐两大晋商圈中的重要一员,也是两大晋商圈交融、联系的纽带。乾隆年间,清徐大常秦家与祁县乔家堡乔家都为晋商代表,执全国金融之牛耳。

  ——清徐是传统农业大县:拥有太原市辖十县区中总量最大的农业、数量最多的农民,农村人口占全县人口70%以上,农业总产值和农业人口分别占太原市总量的40%、25%,是省城太原近郊的“大农村”。城镇化率24.2%。全县耕地面积42万亩,年平均降水量400毫米,无霜期185天。

  ——清徐是新兴的工业大县:改革开放以来,以暖气片、焦化、金属镁、煤炭等能源重化工业为支撑,全县工业总产值一度占到GDP的80%以上。清徐是山西省民营经济大县,全国最大的食醋、金属镁、铸造焦、铸铁散热器生产基地。

  ——清徐是生态资源大县:境内“三山一水六分田”,有龙林山原始森林千余亩,有21条河流、三大湖泊,湖面2700亩,蓄水1000万方。葡峰山庄和中隐山是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

  ——各项经济社会指标:2008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107.9亿元,增长9.2%,人均GDP31482元;财政收入24.18亿元,增长61.69%。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3.18吨标准煤,下降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13元,增长18.2%;农民人均纯收入7295元,增长14%。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全省119个县(市、区)排名第14,位次前移5位;经济社会发展指数排名第17,位次前移17位。

  ——近年来取得的荣誉:国家级节水示范区、国家级生态示范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文化先进县、全省治超先进县、全省双拥模范县、全省农民增收先进县、全省农建红旗县、全省文明和谐创建先进县、全省卫生先进县城、全省消防安全先进单位。共获得原产地证明商标3个,中国驰名商标2个、中国名牌产品2个、山西省著名品牌9个,山西省著名商标16个。

  二、推进城乡金融生态一体化的主要做法

  按照省市对我县“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要求,我县围绕打造“文化名城、醋都葡乡”和汾河高效观光农业区,建设山水园林生态宜居县,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四个目标定位,突出城镇化主战略,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推进城乡金融一体化,经济社会迈上了又好又快的发展轨道。全县金融机构(准金融机构)总数达到40余个。信贷投放连创历史新高,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81.51亿元,贷款余额39.10亿元。

  ——高点定标开展创建工作。创建工作启动以来,县委、县政府坚持把金融创新作为推进城乡金融一体化的核心内容,作为破解城乡金融二元结构,实现金融服务均衡化的重要抓手,建立了“政府主导协调,人行、银监办策划推动,各职能部门、金融机构和市场主体广泛参与和分工协作”的框架机制。每季度召开政银企座谈会,研究银行、保险和证券业等金融产业发展规划,制定信贷扶持导引,及时对接全县重点企业和工程资金需求。出台农村金融、财政税收、农村社会保险保障等10多个制度办法,从政策层面保障了创建工作的顺利进行。积极与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开展战略性金融合作,累计发放贷款2.55亿元。努力争取农业发展银行、晋商银行、浦发银行、民生银行等金融机构进驻我县开办业务,初步形成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合作制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良性竞争、合作互动的局面。

  ——筹建发展小额贷款公司。为进一步满足“三农”和中小企业金融信贷需求,支持“三农”和县域经济发展,我县学习借鉴成功经验,全程跟踪指导服务,严把“资格审查、评委表决、验资证明、注册登记和选址装修”等五关,2008年在全市率先批准成立了4个小额贷款公司(注册资本均在8000万元以上)。创新公司授信政府办法,科学评定企业信贷等级,政策引导贴息扶持,有效构建起政府、企业、农户和公司良性互动的桥梁。一年来,小额贷款公司坚持以服务“三农”和中小企业为本,累计发放贷款1.9亿元,收回6340万元,贷款余额1.21亿元,实现盈利638万元,有力支持了我县新农村建设和中小企业发展,初步形成了“政府引导、公司得利、企业(群众)受益”的良性互动局面,成为我县服务“三农”金融信贷市场的有益补充,成为我县建设金融生态一体化浓墨重彩的一笔。

  ——打造覆盖城乡信用体系。以打造“诚信清徐”为主线,率先开展“信用政府”创建活动。引导政府各有关部门转变职能,全面清理金融相关的行政审批和事业性收费项目。组建城市投资公司和建设担保公司,创新融资手段,扩大融资规模。由金融、经贸、工商等部门定期组织开展守信企业评选活动,列出诚信企业“红名单”;广泛开展信用户、村、乡创建评选活动,优先给予信贷扶持。实施“信用公示工程”,建立企业、个人征信信息系统,实现资源共享。持续加大诚信宣教活动力度,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的信用意识。在政府、企业、乡村(个人)三大信用主体的广泛带动下,“诚信清徐”和金融生态的社会普及性和认知度大大提高,为全县城乡金融生态一体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社会群众基础。

  ——深化改革实施蓝海战略。县域各类金融机构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加强府部门的沟通协调,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调整创新实现城乡金融一体化的措施办法,突出服务特色化、避免竞争同质化,积极寻求金融事业与经济发展的结合点和切入点。针对农村金融机构少,产品服务单一的现状,开办各类面向“三农”和中小企业的金融业务,增设金融网点40余个,遍布全县河东、河西重点乡村,推行信贷员包村到户和客户经理定制式服务,在省城率先发放为农户量身订做的惠农卡3000张,满足农户申请小额贷款和财政支持补贴需求。认真总结美锦集团成功上市经验,利用创业板推出的有利时机,争取更多企业上市融资。

  —预防净化金融市场环境。及时制定金融风险预警和突发事件联防联控和处置办法,形成金融突发事件快速处理机制。加强各部门信息沟通和联动配合,严厉打击取缔地下钱庄、非法集资等非法金融活动。依法进行企业改制,防止逃废金融债务。全面清理金融积案,开展债务清欠和贷款清收工作。培育发展一批会计、审计、租赁等中介服务机构,进一步完善风险分担机制。积极支持金融机构深化改革,进一步完善了内部授权授信、组织人事、审慎经营、资产损失责任追究等制度,有效增强了金融抗风险能力,提升了金融自身修复功能。

  ——统筹城乡保险事业发展。在做好城镇居民保险保障工作的基础上,为扩大农民群众受益覆盖面,深入推进新农合和新农保工作。全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6.96%,新农保参保人数已达16.4万人,征缴养老保险费3498万元,参保率达到96.2%。此外,加快重点领域保险业务的发展。根据农村群众的实际购买力和缴费习惯,针对性地开发一些保费低廉、保障适度、方便购买的保险产品,充分发挥保险业的经济“助推器”和“稳定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