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会员中心会员风采

徽文化

2010-07-30 09:32:16 作者:redolive 来源: 浏览次数:0


                  徽文化介绍

自古以来,徽州就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有人看过徽州地图以后,曾经形象地比喻:徽州看起来就像一把巨伞,黄山是伞轴,徽文化是伞骨,而山水风光及原生态文化现象则是伞面。徽州历来就有“东南邹鲁”、“文礼之邦”、“文物之海”之美誉,整个徽州就是一座中国近古历史博物馆。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徽文化,走进徽文化,本刊特在首期对徽文化作一简要介绍。

 


世界遗产的宝库,东方国学
的徽章

 

----“徽文化”概念解读

“悠悠徽州,自古杰地,文化灿烂耀千年;欣欣黄山,举世胜境,风光妙绝秀万里(《黄山赋》)。”在徽文化的发祥地安徽省黄山市,神奇瑰丽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灿烂的徽州文化交相辉映,它是全球仅有的几个同时拥有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地质公园三顶世界级桂冠的城市之一。
  博大精深的徽文化即“徽州文化”。它是徽州(古称新安郡,今为黄山市)人在历史进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徽文化堪称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文化的典型标本,也是东方“国学”三大地方学科的袖珍版本。作为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徽文化具有三个鲜明特征,即“商人成帮”、“学者成派”、“名人成群”,有三条文化主线,即“程朱理学”、“ 徽商文化”、“宗族观念”。它深切地透露了东方社会与文化之谜,全息包容了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民间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基本内容。作为中国传统儒释道思想文化的沉淀物,徽文化体现在器物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诸个层面,涉及哲学、历史、社会、经济、教育、学术、文学、艺术、谱牒、工艺、建筑、医药、民俗诸多学科。

众所周知,安徽省名源自安庆、徽州两个府名。1667年江南省正式撤销,分为安徽、江苏二省。因江北有安庆府,江南有徽州府,安徽取二府首字而作为省名。

早在秦代(公元前222年),徽州就设置有歙、黟两个大县。西晋太康元年(280年)设置新安郡。唐武德四年(621年)设置歙州。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设置徽州府,包括歙、绩溪、黟县、祁门、休宁、婺源等六县,府治在歙县。徽文化从地域概念上理解,一府六县作为一个地域的名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在此后的866年中,徽州的名称一直在延用,直至1987年国务院批准成立地级黄山市为止。现在通常说的徽州地域,一是黄山市的歙县、黟县、休宁县、祁门县、屯溪区、徽州区和黄山风景区;二是宣城地区的绩溪县;三是江西省的婺源县。千百年来,尽管朝代不断变更,名称不断变化,但徽州的地域概念相对稳定,这就为徽州文化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另一方面,从时间概念上来理解。徽州从1121年延至1911年,在长达866年的时间里,六个县稳定地隶属于徽州,其间或称路或称府,但是徽州名称一直没有变更。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宋宣和三年(1121年),方腊农民起义遭到镇压,宋徽宗将歙州改为徽州,一直沿用到清宣统三年(1911年)。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留县,徽州随之也就不复存在。1949年以后设立的徽州专署或徽州行署,由于管辖范围不同,已不再属于徽州府这一概念。

徽州文化是一种特有的历史现象。东汉、西晋、唐末、北宋时期,四次北方强宗大族的南迁,给皖南地区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中原文化。中国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心随着南宋王朝的“靖康之渡”彻底移向江南,江南从此成为中国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最为活跃、最具代表性的地区。徽州的生产力和文化力逐渐发达,被呼作“东南邹鲁、礼义之邦”。其极富特色的区域文化——徽文化即是本土文化对中原文化的包容整合。南宋时期,在经历了长达一千多年的新安文化的积累之后,徽文化全面崛起,明清时达到了鼎盛。历史上异彩纷呈的学派与流派,几乎涵盖了当时社会文化的所有领域。当时纷呈的学派、流派作为中国封建后期文化的典型代表,具有标本性的意义。 

徽州地区经济活跃、交通便捷,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资源丰富、风光妙绝,民风淳朴、社会和谐。自古文风昌盛,教育发达。自宋至清,徽州地区建有书院、精舍等260多所;社学明初有462所,清康熙时达562所,私塾更是林立。“十户人家,不废诵读”;“远山深谷,居民之处,莫不有学有师、有书史之藏”。徽州历史上人才辈出,仅明清两代,徽州本籍中举人者996人,中进士者618人,状元者清一代就有18人之多。徽州人在文化领域里建树、创造了许多流派,这些流派几乎涉及当时文化的各个领域,并且都以自己的特色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徽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其主要内容有:

  新安理学。作为程朱理学的正宗流派,其奠基人程颢、程颐,以及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祖籍均系歙县篁墩。它从南宋前期到清乾隆年间,对徽州社会经济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新安理学的核心是伦理纲常,倡导“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的重学思想,“天理为义,人欲为利”,“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理不计其功”的思想,以及“修内政”,“攘夷狄”的节义思想。儒家文化经历了孔孟的经典阶段和董仲舒的神学阶段,在两宋时期发展到了理学阶段以后在徽州的典型投影。新安理学亦即“朱子之学”,以维护、继承、光大朱子的学说为宗旨,“严尊师道,精悟师训。”清道光《休宁县志》载:“在明清,朱子之学行天下,而讲之熟、说之详、守之固,则惟推新安之士为然。”因此,研究新安理学也就是典型标本性地研究了程朱理学。 

徽商文化。明清以来,徽州人以其从贾人数之众、活动区域之广、经商行业之多、商业资本之巨、运营能力之强而著称,在中国商界称雄了数百年之久,被誉为“十大商帮之翘楚”。徽商足迹遍天下,有“无徽不成镇”之说,所形成的徽商文化具有“贾而好儒”、“贾儒结合”、“官商互济” 和“善创新、讲诚信、重团结、辨利义、好学习”等等特点,奉行“仁心为质,以义为利,以礼接物;择地趋时,以智求赢,以诚为本”的宗旨,特别是“徽骆驼”精神和“绩溪牛”作风更是徽商群体的明显标志。

徽州科技。宋末著名的数学家朱世杰著有《四元玉鉴》。清道光二年,歙县数学家罗士琳完成《四元玉鉴细草》,使“四元术”绝而复苏。明代屯溪珠算发明人程大位著有《算法统宗》,是一部注重实用的通俗数学教科书,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清代歙县数学家汪莱著《衡斋算学》,对割圆术、级数、方程式论都有独到见解,对方程式根的研究尤多创见。著名思想家戴震,力挽狂澜。继承和发掘中国数学传统,对“算经十书”进行校勘和审核,为我国数学的发扬光大作出了特殊贡献。旌德人江泽涵是我国拓扑学研究的创始人,他的《不动点类理论》对拓扑学理论的革新贡献较大。南宋休宁人程大昌的《演繁露》,清代著名试验物理学家郑光复《镜镜冷痴》,大大丰富了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宝库。元代旌德人尹王祯《农书》,系统总结了我国南北方的农业生产经验,在农业科学技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清代休宁人陈石麟著的《鹌鹑谱》、汪灏的《广群芳谱》,吴菘专著的《笺卉》,都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徽州朴学。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婺源的江永和休宁的戴震,在中国学术史上开了一代之风。徽派考据学不仅在明清时代独领风骚,其影响一直延续到“五四”新文化运动,至少使著名学问家胡适深受影响。作为“乾嘉学派”中的皖派,它直接继承了汉古经学,把经学研究从纯考据的藩篱中解救了出来,在中国近代学术史上地位显赫,因此,研究徽派朴学极具中国近代学术思想,特别是经学研究的典型价值。

新安医学。肇自北宋,盛于明清。从东汉至清末,徽州地区涌现名医950人,撰、辑医籍607部,其中部分医籍东传朝鲜、日本。宋代张杲撰写的《医说》10卷,是我国现存最早载有大量医史人物传记和医学史料的书籍,也是第一部较完整的新安医学著作。祁门汪机撰写的《石山医案》3卷,“学宗的丹溪之医理,临床不拘一格,精于望诊、切脉”。歙县江辑《名医类案》12卷,搜集上自扁鹊、华佗,下迄元、明诸名医验效医案,内容十分丰富,是我国第一部汇集历代名医医案之专蓍。

新安画派。开先河的为元代的程政,明朝开始形成新安画派风格。明末清初,“海阳四家”(江韬、查士标、孙逸、汪元瑞)异军突起,有力地冲击了“四王”画派(王时敏、王鉴、王翠、王原祁)在中国画坛的统治地位。他们主张师法自然,寄情笔墨,大胆创新,给明末清初画坛带来了生气。近代画家黄宾虹,主张“先师古人,再师造化,而以自然为归”,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新安画派的学说。作为中国画发展到两宋以后,开始进入山水画艺术全面发展阶段的最高代表,研究新安画派就可以标本性地研究两宋以后的中国画发展,并且其师承和影响一直至今。

徽派篆刻。徽派篆刻始于明朝的何震,其后著名的有汪关、以程邃为首的“歙中四子”、以黄士陵为代表的“黟山派”,都名重一时。徽州篆刻讲究用笔运刀,刀随意动,章法整齐活泼,一改当时篆刻庸俗怪异、擅改篆字型义、趋向屈曲乖谬的风格。

徽州刻书。它始于中唐,盛于明代,万历年间达到了鼎盛。至明崇祯年间,徽州刻书跃居全国之首。徽州刻书分为坊刻、官刻、家刻和书院刻。著名的坊刻有歙西鲍宁耕读书堂,于天顺年间所刻的《天原发微》5卷,现存北京图书馆,著名的家刻有歙县汪启淑的飞鸿堂,刊有自撰的各种图书12种,近300卷。家庭出版社几乎在古徽州各县都有。

  徽派版画。肇端于墨模镂刻,于明万历年间始兴,是画家、刻工、印刷通力合作的产物。徽派版画以歙县虬村黄姓为中心,有“徽刻之精在于黄,黄刻之精在于画”之说。从明万历到清初的近百年中,黄姓有300多人从事刻书,其中三分之一从事版画镌刻。徽派版画以白描手法造型,典雅静穆,抒情气息浓厚。明代休宁人胡正言印刷的《十竹斋书画谱》、《十竹斋长笺谱》是徽派版画的最高成就。

  徽剧。明清时期,徽州艺人在吸收昆曲、弋阳腔和西秦腔的基础上,经过改造衍变而形成。到清代中期,徽剧风靡全国,形成了一个唱、念、做、打并重的完美剧种。1790年,“三大徽班”由扬州进京,将徽剧的繁荣推向了顶峰。清道光年间,徽剧与汉剧相结合,产生了京剧,被誉为“京戏之父”。当时活跃在城乡的徽剧社班就有47个,大的社班艺员多达180人,可谓声势浩大,昌盛一时。另外,源于祁门县民俗的地方剧种目连戏,在明清时期也已流传至大半个中国,现被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徽派建筑。它集徽州山川风景之灵气,融民俗文化之精华,其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为世所罕见。尤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为典型,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向来为中外建筑界所重视。它在总体布局上,依山就势,天一合一,构思精巧,自然得体。在平面布局上规模灵活,变幻无穷。在空间结构和利用上造型丰富,讲究韵律美。“粉墙黛瓦马头墙”最具特色。在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上,融徽派建筑三大传统工艺石雕、木雕、砖雕为一体,显得富丽堂皇。

徽菜。南宋年间发端于歙县,为全国八大菜系之一。菜系的形成是经济和文化发达的结果。徽菜重油、重色、重火功,且选料精良,制作考究,尤其注重原料的产地、季节、鲜度、部位、品种等,擅长炒、炸、烧、炖、溜、焖,加上以火腿佐味,冰糖提鲜,料酒除腥引香,使徽菜风味更加鲜明。名菜有火腿炖甲鱼、红烧果子狸 、清蒸石鸡、虎皮毛豆腐、凤炖牡丹、红烧划炎、香菇盒等。解放以前,有“烹调之乡”美誉的绩溪县,到外地开饭店的多达222家,如上海的大中国、大中华、大富贵和武汉的大中华皆是。 

徽州文书。古代徽州文书被各博物馆、图书馆、大学、研究所收藏的超过了10万件。上世纪50年代,当徽州文书被大量发现时,被誉为与甲骨文、汉简、敦煌文书、故宫明清档案齐名的中国五大发现之一。徽州文书中的契约、谱牒、官书、家书、鱼鳞图册等,上可溯至宋代,下至解放初期,均属珍贵的历史文物资料。徽州文书中的绝大部分,是民间老百姓缘于自己切身利益等而形成的,包括生产、生活、人际交往及社会结构、土地关系、商业经营、文化发展等情况,数量繁多,涉及面广,内容丰富鲜活,学术价值高,具有真实性、可靠性和第一手性,研究它可以了解和再现当时徽州农村社会的真实情况。

徽州历史名人。徽州地区历史上曾涌现出了朱熹、方腊、程大位、汪道昆、汪华、朱升、江永、戴震、俞正燮、王茂荫、程大位、程元凤、曹文植、曹振镛、郑复光、程晋芳、胡适、陶行知、詹天佑等一大批知名人物。元末谋士朱升向朱元璋提出了“深挖洞、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建议,为大明王朝的建立立下了首功。清代著名理财家王茂荫提出《条议钞法折》,提倡币制改革,为商张本,受到西方国家的高度重视。他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及的唯一的中国人。还有治国名相许国、杏林名医汪机、释家名僧宗杲、抗倭名将胡宗宪、国画名师黄宾虹、京剧名角洪雪飞,以及上海滩名媛吕碧城、庚子之乱名妓赛金花、“红顶巨贾”胡雪岩等徽州人,成为人们长盛不衰的研究话题。

此外,新安地理、新安艺文、徽派雕刻、徽州园林、徽派盆景、漆器工艺、徽州竹编、文房四宝(胡开文墨、澄心堂纸、汪伯立笔和歙砚)、徽州宗族、徽州民俗、徽州方言,徽州土地制度、徽州佃仆制度、徽州动植物资源等等,都是徽派文化的重要内容。

徽州介于万山丛中,如同一方世外桃源,历史上鲜有战祸殃及。加上徽州人文化素质较高,对文物、文化的保护意识颇强,即使历经了太平天国战乱的“红羊之劫”和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仍然有许多历史文物被保护、珍藏下来。目前,仅黄山市境内的徽州古代地面文物,如古牌坊、古祠堂、古民居、古桥、古塔等尚历史留存有近5000处。歙县县城与四川的阆中、云南的丽江、山西的平遥,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中国四大古城”。除了大量的历史文书、档案资料外,还有原生态的村落、祠堂、原始物件及当事人后代都保留了历史原貌,具有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社会文化发展典型的标本研究价值,内在而有效地填补了中国历史学和社会学研究的空白。

以无为而闻名的道教、以进取而名重的佛教、以中庸而著称的儒教,虽然内涵各异,却能长期共存,相安无事,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一大奇观。而徽文化的内涵,不仅体现了正统的儒家思想,也受到了释家、道家思想的深刻影响。因此,徽州文化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反映,也是儒教、佛教和道教文化的厚实的沉淀区。徽文化以其异彩纷呈的人文景观和历史遗存,具有高度的独特性、典型性、丰富性、辉煌性,成为国内外学者争相研究的课题,广博深邃的内涵正越来越受到社会科学界的青睐,同时也引起了经济界的关注。

研究徽文化,对于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者对徽文化的研究,始于上世纪30年代。进入80年代,“徽州学”出现了概念广泛化、研究科学化、机构专业化的趋势。90年代以后,徽文化研究步入一个新的阶段,“徽州学”已经成为与“敦煌学”、“藏学”比肩并立的三大地方学科之一。

2004年11月在黄山市召开的“中国安徽学国际研讨会”盛况空前,会议通过的《徽州文化宣言》指出:“徽州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大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内涵十分丰富,特色鲜明,在各个层面、各个领域都形成了独特的流派和风格。徽州文化以其全面性、系统性、辉煌性与典型性,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文化发展的典型缩影,从而具有典型代表和标本的价值和地位。”

2010年,有着158年历史的世界博览会首次在中国上海举行,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安徽馆将分为“印象安徽”和“多彩城市”两大展区,显示“城市”、“经济”、“人文”、“风光”四大主题。 2009年11月26日,作为安徽省参与世博会的重要活动,上海世博会安徽论坛在黄山举行,论坛以“无徽不成镇——徽文化与城市发展”为主题,旨在进一步传承厚重的历史文化,彰显徽文化促进城市发展的当代价值,体现社会和谐共生、创新发展的理念。同日,上海世博会吉祥物“海宝”揭幕仪式也在黄山市举行,黄山正式成为除江、浙、沪之外唯一的长三角世博会主题体验之旅示范点城市。在上海世博会期间,黄山将着力推出“世界遗产典范游”五条世博系列旅游精品线路。

(粲然一笑)